产品PG电子
PRODUCT
电 话:400-800-9090
手 机:13716786200
联系人:李经理
E_mail:965545620@qq.com
地 址: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兴桥大街1号南楼203室
纷繁的邮花世界
自1840年问世以来,邮票作为一种邮资凭证已走过185年历史,在人们的通讯生活中发挥过重大作用。而作为一种文化收藏,邮票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师级别的艺术设计以及美轮美PG电子 PG平台奂的欣赏价值赢得了广大集邮爱好者的青睐和迷恋。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大地上曾掀起过多轮与集邮相关的文化热潮,人们在邮局门前漏夜排队,邮市被挤得水泄不通,某些邮品被热炒、被抢购,价格拉升至数倍甚至数百倍,足见大家对邮票的热爱。
一般来说,一套邮票的价值是由它的“筋票”决定的——即由几枚邮票当中发行量最少的那一枚决定。随着时间和使用的消耗,某些邮品的价值也慢慢突显出来,邮票一度成为投资市场的硬通货。
在邮票发行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不少与之相关的邮品,比如小型张、小全张、小版张、小本票、首日封、邮折、极限片、出世纸、原地封、手绘封等等,它们簇拥在这个纷繁的邮花世界里,相互掩映,异彩纷呈,蔚为大观。这里挑选主要的邮品类型作具体介绍和展示。
众所周知,早期邮票一般为单枚或成套设置,每枚邮票的票幅和面值都相对较小,适合粘贴在信封上。某些大件的包裹邮寄品,则往往要贴上数十枚这样的邮票,面值加起来才凑足邮费。小型张就是为高值邮费而发行的,它的票幅与邮票相比起来虽然加大了不少,不过贴在包裹上反倒显得轻巧便利。
小型张是指印在票幅较大的单张纸上的单枚邮票,四周带有宽边,边上常印着装饰性的图案或专门的说明文字,而齿孔内的邮票图案则独立设计,并印上较高面值以满足邮寄的需要。这样的小张邮票,就是被集邮者宠爱的“小型张”。它通常与主题相同的邮票组成一套相伴发行,由于它票幅特殊,占据了主题中最显要的内容,可谓“显眼包”的存在,在整套邮票中起到统摄作用。也有单独发行的小型张,独立表现一个主题,可谓自成一体,独当一面。
话说小型张的历史并不长,从诞生到现在不过百年时间。世界上第一枚小型张,发行于1923年1月3日。在卢森堡女大公夏洛特的长女伊丽莎白公主出生的次年,卢森堡邮政特别推出一枚小型张邮票以示纪念。该枚小型张以墨绿色单色印制,图案展现了从图根堡前的公园看过去卢森堡的城市景色,周边打上齿孔形成邮票,而邮票的宽边空白,没有印任何图案或文字,简洁而突出——这就是世界第一枚小型张。自此,小型张以其票幅巨大、设计精美而获得广大邮人的喜爱,很快便一纸风行于全球。
我国国内的小型张样式,大多为中间一张邮票,外配一个装饰性边框。不过,这种形制被邮票设计师潘可明打破。1981年初,潘可明收到了刘旦宅绘画的红楼梦小型张《双玉读曲》第三稿。小型张图稿画得非常漂亮,致使她在设计时不忍心舍去任何一部分,也不忍心将它缩小成邮票大小,而在旁边加上毫不相干的边饰。为了让画幅尽可能大一些,她灵机一动,将整个画面完整地做成小型张,齿孔则打在宝、黛两个主角的位置,圈出邮票主图——这样既彰显了人物形象,又保持了原画意境,使主图与边饰浑然一体,富有新意。由此我们看到,中国邮票小型张有了新的样式:画面“出格”,或者说内外框同图。它的始创者就是潘可明。
小全张和小型张的票幅大致相当,在国外统称为小型张,由于两者在形式设置、发行方式以及使用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中国集邮者习惯将它们分开称呼。
前面提到,小型张的图案为单枚邮票独立设计,而小全张则把全套邮票集中印在一张小型纸上,外框再配以装饰性图案和文字。也就是说,小全张上面的图案、面值、枚数与同时发行的邮票完全相同,不过邮局出售时,一般会以高于全套面值的价格出售。由此可见,小全张主要是为了方便集邮者收藏和欣赏,而作为邮资整体或分开使用都存在着操作困难。
新中国第一枚小全张为1958年发行的纪47M《人民英雄纪念碑》邮票。小全张把该套的单枚邮票印在小型纸上,邮票没有打齿孔,图案下方与侧面空白处分别印上毛主席题写于纪念碑正面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以及周总理题写于背面的碑文,整体看起来庄严大气,富有设计感。这也是新中国迄今唯一的单枚成套的小全张。
与小全张一样,小版张也是为集邮者的收藏和欣赏发行的。邮票在发行之初,只有一种版式,那就是大版。每枚邮票连印在一个版面上,形成具有几十枚邮票的同票大版。大版票的边纸上通常印有厂名、印版序号等标记。由于同套邮票不印在同一个版面上,只有通过撕开、重组才能配成完整一套交到集邮者手中。这种大版的版别,通常称为版式一。
而版式二为小版,与版式一的区别在于:除了面积大大缩小之外,内容也有差异。版式二通常把整套邮票连印在一个版面上,同套枚数较少的,一版印上多套邮票;同套枚数较多的,一版一般只印两套邮票;某些大套票则一版印一套(比如1997-16M《黄山》,由于只有版式二没有版式一,故不能称为小全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版张。对于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网址集邮者来说,小版张既满足了收集套票的便利,又由于面积小巧、易于收藏而广受集邮者的欢迎,成为邮市中的生力军。
新中国小版张的龙头为1980年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会》纪念邮票,俗称“中美小版张”,当时发行量偏小,现时价格高昂。后来,中国邮政一度取消发行小版张,自2000年起又恢复发行,并加大了这个品种的推广力度,每年发行数套不等。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邮票选题都能获得发行小版张的机会,只有当年的重点选题才会安排两种版式——即特别发行小版张以示重视。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一)》邮票小版张,中国邮政,2015年发行。
小本票又称为邮票小册。其发行目的并不是为了收藏,主要是方便人们携带和随时使用。即是说,它是为邮寄功能而特别设定的:将单一面值或多种面值邮票连印在一起,然后与封面、封底统一装订,形成一个小册子进行售卖。以前人们购买邮票寄信,通常都是分批购入,用不完放起来下次再用。小本票的出现,不但方便了购买,同时解决了携带与保管问题,使用时也相当便利——只需按邮资撕下一枚或数枚即可,其余的留在里面统一保存。小本票上的邮票与原邮票在图案、面值、刷色等方面均一致,只是齿孔有些差异,往往一边无齿,或二、三边无齿,这是装订裁切的原PG电子官方网站 PG电子网址因所致。
世界上最早的小本票出现于1895年,由卢森堡率先发行。前面提到,第一枚小型张也由卢森堡发明,可见这个国家为邮票品种的开发做出了诸多贡献。新中国首本小本票为《童线年。封皮采用邮票作者万维生专门绘制的童话图案,内贴两套连印的《童话-咕咚》邮票。该小本票发行量为10万本,早期由于寄信消耗了不少,现已成为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后面发行的小本票逐渐转向收藏功能,在设计上巧花心思,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装帧也相当巧究,犹如传统书籍。这些无疑增强了小本票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让集邮者爱不释手,当然不会轻易拿去寄信。比如《动画——大闹天宫》小本票,内页设计成一帧帧电影胶片,再把邮票置于其中,形式感相当炸裂,将这部动画片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出来。这是充分利用小本票的特点,再结合邮票内容而进行的创作,它所营造出来的形式感和艺术感,让别的邮票品种难以望其项背。所以,小本票依然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极限片是极限明信片的简称,也称原图卡,英文缩写MC(Maximum Postcard)。极限明信片由明信片、邮票和戳记三大要素组成,以有效邮票贴在画面与邮票图案相同或相似的明信片上,并盖销和邮票图案或主题相关地点的邮戳制作而成,要求明信片的图画、邮票图案和盖销邮票的邮戳三者最大限度一致,从内容到形式,成为相互照应和补充的有机整体。
所谓“极限”,就是最大限度的接近。这里的“接近”包含三重意思:一是片与票图案的接近;二是戳地点与主题相关地点的接近(或一致);三是戳的日期与邮票发行日期的接近,而且越近越好。从这个定义出发,“原图卡”的说法似乎不太科学,因为《FIP极限集邮评审专用规则》中有所规定,明信片图案不能使用邮票的放大图,也即是原图。
极限片不用于实际寄递,属于人为制作的邮品(官方邮政部门也会制作推出)。集邮者喜欢这类邮品,盖因明信片上的图画,从另一个角度对邮票图案做出呼应与补充,使整个主题有了更深的延展。毕竟邮票面积小,表现起来难免有些局限,而明信片却不一样,可以承载的信息更多,反而成为一个新的载体。再者,邮戳的信息满足了部分原地邮迷的胃口,由于制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故显得难得。可以说,极限片是集票、片、戳于一身的邮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与趣味价值,而刻意追求三者之间的最大和谐,是极限集邮者的终极目标。
由于片源少,制作时间不一,重样的极限片数量与动辄数千万的邮票相比,可谓九牛一毛,不少极限片是世上孤品。此外,得力于片与戳的支撑,使票有了独立存在的空间,价值得到了放大,某些身价甚至飙升千百倍。这种情形在原先的邮票世界中是难以见到的,因为邮票注重成套或成系列,单枚邮票的价值几乎忽略不计。极限片第一次赋予单枚邮票独立行走的权利,集邮者无需再去求全或求大,只需关注票、片、戳三者的和谐关系就行了——一件独立的作品,自然有它独立的生命力,这也是集邮者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首日封,顾名思义指邮票发行首日,在信封上粘贴一枚或全套邮票,并盖上首日普通邮戳或纪念邮戳而形成的邮品。如经过邮政部门实际寄递,则称为首日实寄封,这种实寄封一般需由私人自制完成。空白首日封则由官方邮政机构制作,配合邮票发行当日推出,又有总公司封和地方分公司封之分,两者形制一致,区别在于信封上的设计图案不同。
首日封由四大部分组成:信封右上角的邮票、精美邮戳、左下角与邮票内容相呼应的图案(一般邀请该套邮票设计师或专业设计师绘图),最后是信封背面关于邮票内容的文字介绍。因此,首日封汇集知识性、艺术性和史料性于一身,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首日封的收藏价值慢慢突显了出来,交易价格水涨船高,特别是老纪特首日封,普遍比邮票本身价格高出不少。这是由于首日封的制作数量远远少于邮票印量,在实寄或保存过程中消耗了一部分,存世量也就变得稀少,因而在市场上难得一见,尤其是自然形成的首日实寄封。
与传统的集邮品,如首日封、小本票或极限片等相比,邮票出世纸可算是新生事物。为宣传新邮的发行,扩大邮票的销量和影响力,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发行邮票出世纸。这些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瑞士、西班牙等,还有葡萄牙——邮票出世纸也于上世纪80年代初被带到澳门,成为澳门邮票发行的一个特色品种。
澳门邮票出世纸A4大小,早期为单页,没有“(中国)澳门”和邮票主题的题头,后来改作双页印制,才加上了题头。邮票出世纸正面印有首日封及新邮图案,背面印有邮票技术资料(如发行日期、发行数量、各枚面值、承印商、设计师名字等)以及新邮背景介绍,由于它与婴儿的出生证很相似,故被集邮者形象地称为“邮票出世纸”,而它的正式名称“邮票印刷技术资料单张”反倒鲜为人知。
澳门邮政部门很少出售空白的邮票资料单张。邮政部门或集邮者通常将新邮票粘贴在空白单张上面并加盖首日纪念邮戳,制作成一种汇集邮票、邮戳、首日封、集邮文献于一体的邮品——真正的“邮票出世纸”即指这个,而不是空白的资料单张。这种邮品甫一推出,就自带光环,受到集邮者的追捧,风靡濠江,某些品种甚至“洛阳纸贵”,一纸难求。
首张澳门邮票出世纸发行于1982年6月10日,以澳门政府楼宇及建筑物为主题,发行量仅有10000张。一万发行量的概念是什么呢?让我们拿当年的明星款邮票“庚申猴”来做一个对比吧——其500万张的发行量,算是偏低的了,不然猴票也炒不起来。而首张出世纸的总量不过是猴票的0.2%。当然,那时澳门当地的集邮者并不多。1982年发行的这一组邮票是该系列的开端,在往后1983至1984年间,又连续发行了第二组和第三组邮票,其出世纸的发行量更下降至5000张。也就是说,集齐一套三张的建筑物主题出世纸,满打满算也只有5000套。现时这套出世纸已经难觅芳踪,大部分藏品落入葡国、香港及澳门收藏家手中,价格相当不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让乘龙卡车卷入舆情实属无心之举”!刚刚,理想汽车和中国汽研先后回应碰撞测试
台电“高端平板电脑”ArtPad Pro 规格公布:联发科 G99 + 8G RAM
PS+会员免费领《匹诺曹的谎言》 / 《四海兄弟:故乡》发售 下周玩什么
Copyright © 2016-2024 PG模拟器建筑装饰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 话:400-800-9090 手 机:13716786200 传 真:010-61702839 E-mail:965545620@qq.com
地 址: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兴桥大街1号南楼203室
扫码关注我们